關於角兒 -創辦人故事
從逆境中崛起的公益使命
還記得十一歲的您在做什麼嗎?一個本該天真、快樂的年紀,有的還在和父母親爭執上哪個補習班才有朋友陪伴,或者猶豫生日大餐該選擇哪一間餐廳慶祝。
在一個小眷村裡有一戶家庭慢慢地改變人生軌跡
九歲那年,父親因工作傷害,神經壓迫到脊椎,宜婷和弟弟、妹妹們被迫面對被社工拆散的危機。但在這期間社福的安全網因種種條件無法申請,這讓她感到無比絕望,心中質疑:「難道貧窮就必須剝奪與家人在一起的權利?」
「如果那段期間有人願意接住我們,是不是就不會被剝奪惹?」
但一位老人的出現,溫暖地伸出援手提供2000元,讓她的家庭得以維持,這一善行點燃了她的公益熱情。為了不再被動於生活的安排,宜婷決定成為更有力量的人,幫助社會上沒有被社會安全網接住的家庭,也就是俗稱的社會典型邊緣戶家庭。
在十一歲時與父親姜閔勝創辦了角兒愛心公益協會,儘管宜婷天生有語言障礙,從小不願意出現在鏡頭前,為了讓角兒協會的影響力擴大,她依然勇敢站在第一線,積極參與公關事宜。
童年回憶與同理心的力量宜婷的童年充滿艱辛,曾經「白飯淋醬油」是她的主食,甚至與弟妹們一起抓蟑螂賺取早餐費。這些刻骨銘心的回憶,如今成為她關懷他人的動力,面對不同的案例,宜婷始終抱持同理心,耐心傾聽每個人的故事。她相信,每個人都值得被理解與支持。
她與我們分享了兩個印象深刻的案例:一位單親爸爸在遭遇火災後得到協會的幫助,多年後回來致謝;
一名長期抗鬥憂鬱症的哥哥,一邊照顧著臥床者(母親),漸漸地對社會失去了希望,但在協會的關懷下,最終重新找到工作的勇氣,並成為幫助他人的人。
許自己盡力將各個角落的弱勢兒,社會典型邊緣戶
都帶到光明面前,這就是「角兒協會」命名的由來。
生活,就像一個無形的天平,站在上面的每個人都有可能走極端,但這最終都是為瞭尋找一個平衡的支點,使自己站的更穩,走的更好,活的更精彩!